老友网> 24小时>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广西“十佳案例”

2024-06-11 10:44 来源:广西日报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及时总结推广我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成功经验,宣传推介《广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优秀成果,今年4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启动了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广西“十佳案例”征集评选工作,各地各部门积极发动,精心策划,踊跃申报。经评议和投票,共评选出10项影响力大、代表性强、具有可复制和可推广经验的优秀案例,分别为:《广西历代方志集成》整理出版、程阳八寨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壮族织锦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广西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行走的广西博物馆”文旅融合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传承项目、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八桂民俗盛典”传承传播项目、中国—东盟视听周。其中,保护传承类4个,研究阐释类1个,产业培育类1个,教育普及类2个,传播交流类2个,实施单位涵盖了区直部门、市县基层单位和文化企业等类型。“十佳案例”体现了我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探索实践,将为全区各地持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供优秀样板和有益借鉴。

  《广西历代方志集成》整理出版

  地方志为“一方之全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文献不完全统计,广西历代方志在700种以上,现存虽不到300种,但亦可谓数量可观、卷帙浩繁。由自治区地方志办实施的《广西历代方志集成》整理出版项目,将国内外现存的约280种广西历代方志做系统整理、分批影印、集成出版。整套丛书分为省志系列、府州县志系列、历史地理文献系列等四辑,每套430册。280种散落于海内外的广西历代方志得到首次系统整理和出版,为深入研究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提供最为全面、系统的集成性方志资料,对夯实广西历史文化根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广西历代方志集成》部分样书。  

  这些方志典籍的底本主要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国内外馆藏机构,其中不乏善本、珍稀本、孤本,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广西省级行政区及各府州厅县的建置沿革、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为广西边疆文化发展、民族交往融合、中外文明交流等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程阳八寨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实践

  程阳八寨景区是中国侗族文化和侗族风情旅游的集中地,具有丰富的中国侗族原生态旅游资源,因独特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木楼、四季田园以及其浓郁的民风民俗闻名遐迩,这里拥有2000多座吊脚楼、13座鼓楼、11座风雨桥,被誉为“中国最大侗族木构建筑博物馆”。近年来,柳州市委、市政府构建联动工作机制,助力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乡村更宜居宜业,乡风更文明和谐。

  

  寨门迎宾,热闹非凡。

  程阳八寨景区实行“政府+社区+公司”三位一体管理办法,全面整治提升村庄环境,建立景区居民“积分管理模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保护传承侗族文化。通过开展村寨内美食、美宿、最美厨娘、文明示范户等评比活动,以多耶、侗戏、侗款、侗族琵琶歌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引导群众改善生活习惯。大力实施“旅游+”战略,结合基地开展侗族特色鲜明的研学产品,深挖“侗族有礼”特色,开展侗族特色餐饮、民宿客栈和农特文创等旅游商家培育,着力打好民族文化旅游牌,推出《月也侗乡》《侗恋程阳》 等文艺项目……这些创新的体验方式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也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途径。今年2月,程阳八寨景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广西第十家、柳州市首家5A级旅游景区。

  壮族织锦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合称中国四大名锦,也是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兼具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但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壮锦技艺传承面临人才短缺、制作成本较高、产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在波兰展会上宣传推介广西壮锦。

  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18年来,以抢救、挖掘、传承、发展壮锦技艺为职责,复振广西面临失传的织绣技艺。通过收藏抢救传统民族服饰、织锦等,传承保护非遗技艺,通过藏品复制和开发,推广民族文化。从保护、抢救、传承到发展成产业,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开展生产,实行一村一品,创立金壮锦、桂绣、金绣球等品牌,把生产车间移至农村,在使非遗技艺得到传承的同时,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该公司打破传统模式,加大创意设计、建立国际设计团队,联合创立文化品牌,打造广西壮锦品牌“杜纳赫卡”(DONNA HECCA),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逐步打造具有广西特色、民族风情的壮族织锦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广西中华经典诵读大赛

  广西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是由自治区语委、自治区教育厅联合举办的文化活动,创办于2008年,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7届。该大赛本着全员参与、营造氛围、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通过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激发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交流与传播。

  广西中华经典诵读大赛采取校级、县级、市级、自治区视频赛和现场总决赛的方式进行层层选拔,每年均有超过400个节目参加全区视频赛,其中约130个节目进入总决赛;通过学校辐射社会,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各层面,从教师、学生到普通群众,参与中华经典诵读的人数逐步增加,社会影响面日益广泛,每年参与该项工作的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大赛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诵读、网络直播等活动,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让参与者学习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十七年的不懈推广和普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八桂大地上开花结果,“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主题深入人心,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活动。

  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

  南宁“三街两巷”古迹始建于宋代,为邕州商业的发祥地,是建设时间最长最古老、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最能体现南宁历史人文的城市街区,承载着南宁历史之源、文化之根,人文之魂。为保护和传承南宁历史文化遗产,南宁市大力推进“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各项工作。

  

  修缮后的”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夜景。

  在保护修缮中,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以保护和传承南宁历史脉络为核心,延续“三横两纵”的传统格局,注重恢复“沿街商业骑楼,内部巷道民居”的传统建筑组织形式。以突出老南宁特色文化为主,在街区业态经营中充分保护与活化利用商贸文化、会馆文化、市井文化、美食文化等。精心举办各类民俗活动,保护传承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减免公益场馆租金,挖掘、扶持民间非遗入驻,集聚老字号品牌,融入体验式文创,着重发展夜间经济。多元文化的汇聚,使“三街两巷”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会客厅,成为南宁城市文化及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作为公益宣传平台,积极承接南宁市社会科学普及、普法宣传、文明城市宣传、抗疫爱卫宣传、民族团结宣传等;作为人文汇聚展示平台,汇集新华照相院、漓江书院等公益主题文化展馆;作为红色教育基地,以南宁建制博物馆、邓颖超纪念馆、邕州知府殉难遗址等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文化。

  “行走的广西博物馆”文旅融合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推出的“行走的广西博物馆”文旅融合项目,以文博主题改装车、车尾箱集市、快闪活动、文化沙龙、互动课堂等形式,通过跨界合作,打造了“博物馆+旅游”的新场景,让馆藏资源得到更多时尚化、年轻化的呈现,为文物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创造无限可能。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互动体验游戏,文物生僻字大挑战、花样投壶、文物对对碰、趣味拼图、文物连连看等游戏将文博知识、主题改装车欣赏与学习有机串联,让观众在欢乐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在文化沙龙中,专家学者用年轻化、平民化、具有生活感的方式讲述广西文物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行走的广西博物馆”走进南宁市民乐路小学。

  可看、可学、可玩、可购,“行走的广西博物馆”构建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博研学新模式,项目自2022年9月启动以来,线下活动吸引了超过17万人次参与,活动现场成为网红打卡地,微博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5200万,获得社会各界肯定,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领略广西历史文化的多姿多彩。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传承项目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两千多年前壮族先民骆越人的伟大杰作,是广西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极大提升了广西民族文化影响力。近年来,崇左市高度重视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持续擦亮文化名片。

  

  左江花山岩画图。

  2018年,崇左市第一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条例》颁布施行。2019年,37处花山岩画增补点获准并入花山岩画,实现38处岩画全部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制定《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巡视巡检制度》,积极组织岩画监测人员深入遗产区进行监测和数据采集。2022年,花山岩画导览系统(二期)、花山岩画龙州监测(展示)分中心、花山岩画监测总中心设备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完成,进一步完善了遗产保护监测体系。2023年,崇左市人大常委会将每年的7月15日设立为“崇左花山日”,在全社会营造保护花山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申遗成功日和“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开展节庆活动,挖掘整理民族山歌和民间故事传说,创作推出大型风情音舞剧《骆越·天传》、大型壮族神话实景剧《花山》等文艺精品;打造花山温泉小镇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推动乡村振兴。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

  河池被誉为“铜鼓之乡”,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于2023年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成为广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当地找到了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子,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实施铜鼓文化保护提升工程,以文铸魂增进民族自信自强。当地政府将保护区建设列为政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将保护区建设作为标志性文化工程,纳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构建起金字塔型的非遗项目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建成非遗场馆125个,持续推进非遗数据库建设,支持开展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推动铜鼓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持续举办21届铜鼓山歌艺术节,推动铜鼓文化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支持传承人发展铜鼓铸造技艺,获批相关专利21项,建成巴马壹秋堂、南丹凤珍蓝靛染布坊等20个非遗工坊;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350所中小学校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编写铜鼓文化教材,将铜鼓舞编成课间操推广。

  “八桂民俗盛典”传承传播项目

  “八桂民俗盛典”传承传播项目是自治区文联和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培育举办的民间文艺品牌,于2018年首次推出,主要聚焦传承传播广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庆文化,涵盖节庆民俗、民间艺术表演、传统工艺美术等内容,兼顾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项目依托广西各地节庆,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携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地方党委、政府等共同举办节日文化调研和民间文艺展演展评活动,为挖掘保护、传承传播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民间文艺力量。

  

  “北部湾之韵”文艺晚会现场。

  近年来,成功推出桂黔滇湘粤山歌擂台赛、南部六省区民歌会等精彩活动,唱响时代主旋律,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山歌文化传承发展,发掘优秀山歌手和培养山歌文化传承人。2022年以来,在全区创建“广西山歌传习学校(单位)”16个,命名“刘三姐小传人”逾4000人,壮大“刘三姐歌谣”传唱队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青少年主题山歌教育,通过传歌编歌学歌接力,发掘培养“刘三姐歌谣”接班人,传承弘扬广西山歌文化,讲好广西故事,积极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营造良好建设。

  中国—东盟视听周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自治区人民政府牵头主办,自治区广电局牵头承办中国—东盟电视周,自2019年创办即作为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保留项目,每年在中国和东盟国家轮流举办。中国—东盟视听周旨在通过联合制作、互译互播、评选推优、展览交易、技术研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广电视听内容交流交易、技术交流创新、平台共建共享、产业合作发展、文化互通共融。

  

  “同唱一首歌”中越青年影视歌会在越南河内大学举办。  

  

  中学生深情诵读《江山颂》。

  通过举办中国—东盟视听周译制展播活动、视听传播论坛、中国—东盟青年主播创造营等26个系列活动,10个东盟国家积极参与,约2100名国内国际业界精英、商界领袖、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共有530部6200多小时节目在国内外360多个平台展播,其中144部优秀中国视听作品的东盟国家语言版本在东盟播出;39项合作协议签约落地,《中国—东盟视听节目传播智库报告》《中国—东盟视听国际传播十年发展报告》等行业智库报告成功发布……视听周已成为促进区域媒体合作、深化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和中国—东盟广电视听交流合作的典范。

 

  一审:李斯维

  二审:庞博

  三审:符蔚

[ 编辑: 李多 ]
我有话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