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出境游大家谈 莫让陋习使中国国家形象蒙羞
2013年08月08日来源:光明日报编辑:吕瑾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境外休闲旅游。有数据表明,今年前5个月,我国出境游人数达到3792.64万人次。
原本是高兴的事,却因为一些游客在境外的不良行为,让中国人的形象受损。中国游客出境游中屡屡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以及违反所在国法规的个别行为一时成为中外舆论的热点。6月,国家旅游局为此发布旅游服务警示第11号:出境旅游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拘小节”,遭人反感
上海锦江旅游有限公司的导游黄晨薇说:“作为经常出境的导游,我切身感受到一个中国公民的自豪。但是,在看到我们整体形象正面的同时,也常常被少数游客的言行不端刺痛着。他们有的不懂出境文明旅游常识,有的缺少社会公德意识,有的欠缺文明礼仪修养,令中国国家形象蒙羞。”
“在国外,我经常看到一些中国游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留学生张经纬告诉记者,“看到乱扔的垃圾,很多当地人都会拾起来扔进垃圾桶。另外,排队时,外国人会自觉地和正在办事的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给人家保持隐私的空间。但有些中国人紧贴着前面的人,生怕别人插队,这让当地人很反感”。
除此之外,境外中国游客在路边长椅上脱鞋脱袜、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强行拉外国人合影拍照、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踩踏绿地、摘折花木果实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在景区、酒店、车厢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行为也较为普遍。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拥有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却因为少数中国人的“不拘小节”行为,影响了国家形象,实属不该。
漠视规定,引人侧目
在出境旅游中,少数游客不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漠视所在国的规定,也给他人留下不好印象。
去年出国旅游的张辛琪说:“过马路时,国内很多是攒够一拨人就过,然而在国外即使没有车辆驶过也会等红灯变成绿灯再通过,而且都是走人行横道,没有人会横穿马路。同行的旅游团里却有好多人看到没车了就立马通过,当地人看到这种行为时眼神中透露着惊讶和鄙弃。”
在国内就没养成良好习惯的国人,出境后也无法立即提升文明素质。无视禁烟标志任意吸烟,漠视景区提示随意拍照,触摸文物等行为司空见惯,引发了当地公民对中国游客的不满,许多景区甚至贴出中文标语提醒中国游客。
国家汉办派出的国外志愿者管理教师刘渤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比如说在一个景点,那儿有个火车头,刚刚安好的时候,中国游客过来,就上火车头架子上去照相,过了些日子再去,一看,上面用中文写着:请不要上去。”这些提示,让人尴尬。
认清危害,规避陋习
近年来,一些中国游客出境游的不文明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相关安全及纠纷事件也时有发生。一段时间来,海外中国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因航班问题大闹机场、携带违禁物品特别是野生动植物制品等事件不断被曝光,这些陋习都深深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
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张业遂认为,海外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引发其他国家民众对中国人反感,影响我国的国家形象。二是对我国有关国家企业、侨民、留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造成潜在负面影响。三是部分出境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过度维权违反当地法律,给其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四是涉我境外游客旅游纠纷等群体性事件经微博等渠道在国内片面传播和炒作,损害政府形象,给驻外使领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出境旅游的每一位游客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一言一行都反映出国民的文化素质,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是中国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要从自身做起,让文明行为真正成为习惯,争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莫让陋习使中国蒙羞。(本报记者 龚 亮 本报通讯员 贺润黎)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