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两会上,来自广西的全国政协委员韦震玲提出要为家庭中的全职服务成员建立职业保障机制的建议,一下子就让“全职妈妈”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有网友表示,当成一种职业好,这样就可以“领工资”了。但也有网友表示全职妈妈很难成为一种新职业,因为职业是需要市场广泛认可的,而并非官方给个“名分”就能“正式工作”。
图 黄巧静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全职妈妈属于一种“家庭分工”,并没有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可全职妈妈通过牺牲自我,默默奉献来维持家庭的“内外平衡”,在家庭中所做出的贡献确是不可忽视的。有网友戏称,全职妈妈是“不取酬的自由职业”,在家劳动,“工时灵活”,没有雇主。其实,对于全职妈妈而言,是不是“入职”,享不享受“工龄”,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能否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在离婚诉讼中能否得到公允的补偿?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中规定了“离婚家务补偿”。北京的一位全职妈妈与丈夫起诉离婚,法院根据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计算,这位全职妈妈三年在家所做的家务,共计人民币五万元。最终,这位妈妈拿走了婚姻财产分割后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还获得了额外的离婚家务补偿。
韦震玲委员建议,建立家庭全职服务成员职业保障制度,从制度上认可其在家庭中从事全职服务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同时,把家庭中被服务对象如有固定经济收入来源的向家庭全职服务成员支付一定生活服务费用列为法定义务。韦震玲的发声,既是对女性权益的保障,也是推动社会公平的价值前提。
近年来,婚姻当中,很多家庭内部不管是财务方面,还是经济关系的话语权,都是通过“内部对弈”决定的。但仅凭个体自觉和“内部对弈”的财产分配逻辑,具有未知性和摩擦性。这时候,外部规则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规则要明确,要传达,更要渗透,变成每个人潜意识里的认知。
全职妈妈难返职场,但他们却在一个家庭中身兼家政服务员、育婴师、老师等多重身份,维护全职妈妈权益,认可服务价值,消除女性偏见,需要法律、社会共同助力。而构建“家庭自治”和法律监管双管齐下新模式,构筑正确价值体系,是发挥她力量,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经之路。
(版权归老友网所有)
主播:徐航
作者:蔡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