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网> 参评公示>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11南宁—《向死而生——革命理想高于天》

2024-03-20 17:27

《向死而生——革命理想高于天》音频

  【版头】

  请听第一集

  (甲)1934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江西于都城东门外。

  于都河河面不宽,没有咆哮的浪涛,只有轻波微澜,显得庄重肃穆,仿佛一个沉思的老人。

  赶到于都河边为红军送行的群众中,除了满脸稚气、不谙世事的小孩跑来跑去,大人们的脸上都挂着愁容,有的还在暗暗流泪。

  (乙)渡口挤满了依依惜别的送行的乡亲,花生、芋头、鸡蛋、水果、茶水,他们拿出家里最好的吃食,伫立道路两旁,不停地招手

  “打完白狗子就回来啊!”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母亲将两个饭团包好,轻轻塞到儿子周华良的手里,眼含着热泪。周华良刚满17岁,母亲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放,哽咽着重复同一句话:“路上千万要小心。

  胸戴红花的周华良对着母亲的唠叨一个劲地点头。

  还没圆房的童养媳二姑娘也来为周华良送行,她将一双自己纳的布鞋递给未来的丈夫,眼里噙满了泪,小声啜泣着,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甲)10月17日,红军集结完毕,分8个主要渡口星夜渡河,开始战略转移。

  按家乡的习俗,远行时只要带上母亲的饭团子,一路就不会挨饿,周华良下意识地紧了紧统一配发的干粮袋,将饭团子放到最里边。

  周华良走了很远,还听见母亲大声喊着:“华良,我们都盼着你早点回来啊......”

  “革命一定成功,我会回来的。”周华良心里想,但他不敢回头,他怕母亲和二姑娘看见自已流泪的脸。

  当然,周华良要是知道这是他和亲人的最后一面,怎么也会回过头再看她们一眼。

  (乙)红军在城里重新编了队,周华良被编入第一野战纵队(军委纵队)。

  周华良跟着连长,部队给他发了套新军装却没有发枪,他只有一支梭镖和一把大刀。

  他还看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大炮底盘,个个汗流浃背,走不了几步就气喘吁吁,停步换肩。

  至于去哪里、去多久,周华良自己并不知道。

  (甲)与周华良同一天,谢志坚也是从于都河出发的。

  谢志坚是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岭背镇燕溪村人,14岁那年家乡来了红军,他当过儿童团团长,当过侦察员。中央红军离开于都的时候,谢志坚是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刘亚楼的警卫员。

  本来,第二天是谢志坚和恋人春秀的结婚日,但接到集结出发的命令后,谢志坚连消息都来不及告诉春秀就出发了,只能托村里熟人转告她。

  眼看就要登船了,谢志坚远远看见春秀从送行的人群中挤出来,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船舷边,拉住他的胳膊。她给谢志坚带了香喷喷的茶叶蛋、金黄的米果,一边塞给他一边流泪。

  在她另一只提篮里,是一双双精致的草鞋,细密、周正,不但有鞋底,还编出了鞋帮,编鞋子用的不是粗糙的稻草,而是柔软细密的黄麻,黄麻里还细心地捻上了布条·....·

  春秀往谢志坚包里寨了两双草鞋,又在他腰间挂了两双。谢志紧系攀着春秀的手,安慰着说:“莫哭,革命很快就会胜利、我们很快就会打败反动派,红军还会回来,我也会回来。”

  “那我等......”春秀一边用袖子擦泪一边说,“嗯”。

  (乙)船头上,一盏昏黄的马灯摇曳。晚8时,渡河开始。大船坐10人,小船坐5人。船工一个掌舵、一个摇橹。般缓缓离岸,谢志坚依依不舍地松开春秀那双被麻绳磨出血泡的手,带着这些特殊的草鞋和春秀的深深情意踏上战斗征程。

  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谢志坚与死神一次次肩而过。突破湘江时,草鞋仅剩下一双了,他舍不得穿,干脆把它紧紧捆在包裹里。在老山界宿营时,就拿出来看看、摸摸,非常爱惜。在桂北龙胜县龙坪鼓楼被敌人放火烧的那个晚上,他冲出火海时发现草鞋还在屋里,于是又奋不顾身冲了进去·····

  (甲)世事难料,当部队进入甘肃境内时,谢志坚因为突发疟疾无法行军,组织安排他在当地养病。养病期间,谢志坚始终想赶紧找部队。他或跑到后山舞刀,或来到院子弄棍,就是想尽快把身体养好。谢志坚最终未能找到部队,留在当地,成为失散红军。

  为了回到家乡,他一面经营生计,一面传播革命理想。

  每到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谢志坚总会取出衣橱里仅穿过两回的草鞋,面朝家乡,点燃三灶香,寄托对故乡、对春秀的思念

  1951年秋天,谢志坚历经千辛万苦带着草鞋回到于都寻找春秀,却得知一个噩耗:那个说“那我等”的春秀早已不在人世,原来当红军走后不久,春秀就被敌人杀害了..·...

  谢志坚踉踉跄跄地奔到春秀墓前,掏出那双珍藏的草鞋,双泪纵横,久久伏地,

  草鞋如故,有情人却阴阳两隔。

  (乙)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馆长张德美得知有一双如此不平凡的草鞋,三番五次恳求谢志坚捐献。捐献这双草鞋前,谢志坚特意在鞋面上绑了一对红心绣球,以此来纪念春秀。此后,纪念馆就成为谢志坚的念想,他经常独自前往拜谒。1992年,谢志坚病入膏盲,他依然让儿孙搀扶着到纪念馆3次。

  (甲)而关于周华良的消息,二姑娘在1985年才收到政府补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1934年北上无音讯”。二姑娘将证书贴在胸口,泪眼婆娑,她喃喃低语:“华良,华良啊!革命成功了,你为什么没有活着回来·.....”说完便昏厥过去。

  2016年,周华良的家乡人到广西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坪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凭吊时,在英名墙上的3000多位烈士名字中,找到了周华良的名字。

  (乙)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万余个英烈的名字镌刻在一块块黑色花岗岩石碑上。

  驻足、抚摸·....·福建长汀籍红军后人任汉斌在石碑前轻轻吟唱:“若要盼得 (哟)红军来,岭上开遍 (哟) 映山红·.....”

  《映山红》的旋律在烈士英名廊里久久回荡。

  (甲)任汉斌是替奶奶将这首歌唱给爷爷听的。1934年,时年28岁的爷爷任文明参加红军,临走时爷爷告诉奶奶:“革命成功后就回家,想我的时候你就唱《映山红》......”

  奶奶想她的“红军阿哥”任文明时就唱这首歌,一边唱一边流泪。

  在这首歌的吟唱中,奶奶拉扯着2个孩子,3人相依为命等着“红军阿哥”回家。等啊等啊,等到新中国成立,等到双鬓斑白,等来了一纸革命烈士证明书。

  (乙)任汉斌说:“奶奶经常梦到朝思暮想的爷爷,梦见他从村里的小路上回来,穿着红军的衣服;等醒来的时候,奶奶的枕巾早已被泪水浸湿。”

  奶奶后来老了,便让孙子任汉斌替她唱

  1983年,83岁的奶奶离世,任汉斌在她的耳边轻轻地唱着:“若要盼得 (哟) 红军来,岭上开遍 (哟) 映山红··....”

  奶奶走得很平静。

  (甲)2019年,任汉斌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的石碑上找到了爷爷的名字。

  “天啦!“任文明’这三个烫金的字,不正是奶奶念叨了一生的牵挂吗?”在爷爷的名字前,任汉斌用手指摩着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唱起了《映山红》,刚唱几句就失声痛哭......

  离开兴安时,任汉斌取走了一坏土,带回老家放到奶奶的坟垄上

  (乙)如今的于都河畔,一座丰碑直刺苍穹。

  帆形的碑身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令人肃然起敬。87年前,中国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始一场九死一生但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征。

  出发,为什么?

  出发,图什么?

  出发,靠什么?

  答案,或许在华屋自然村的17棵青松的年轮里

  (甲)在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87年前的一个夜晚,妻子即将临产,26岁的红军丈夫华钦材接到集结出发的命令。出发前,他与村里其他16位红军华姓兄弟一起来到村口栽下17棵松树,并告知家人“见松如见人,革命胜利见”。

  然而,湘江血战后,17位华屋子弟再也没有一个人回来。

  信念,会让人充满豪情壮志。

  信仰,会让人将生死置之度外。

  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农民杨荣显响应“扩红”号召,先后让8个儿子参加红军并将他们送上长征路。然而,这位父亲从此再也没能见到他的孩子们,8个儿子全部牺牲,可谓满门忠烈。

  义无反顾,死而无憾。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谁能走出这一步?

  (乙)在长征出发地,另一个八兄弟参加红军的故事同样感人肺腑。

  那是2020年一个晴朗的夜晚。

  于都县银坑镇窖前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

  陈瑞英搀扶着老伴曾林梅缓缓坐下,然后转身回屋,拿出一盏破旧的马灯。

  曾林梅年过古稀,瘦骨嶙峋,目光呆滞,显得十分苍老。看到马灯,他眼睛突然一亮,进出几个含糊的字眼:“妈·....·妈··....”

  (甲)曾林梅念叨的妈,名叫钟招子。

  钟招子有10个儿子,8个当了红军。钟招子记得清清楚楚,儿子们从家乡于都河出发的时间是1934年10月17日。那时,曾林梅才几岁、弟弟曾林桃还是嗷嗷待哺的幼儿。

  “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分别时,钟招子对儿子们说。

  不久,丈夫去世,钟招子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回家做家务。深夜,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儿子们回家。

  等啊!等啊!

  钟招子一等就是20多年,青丝熬成白发。眼泪流多了,钟招子的眼睛也哭瞎了,但她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儿子。

  “我眼睛看不见了,但马灯不要灭,我要让儿子们看清楚回家的路。”钟招子希望用微弱的灯光,照亮儿子们回家的路。

  (乙)1949年,于都解放。钟招子守候在队伍的必经之路上整整三天三夜,一次次询问,一次次失望。

  后来,她和最小的两个儿子一起,在村后竹篙岭的大树下,修了一个坟,是个衣冠冢。每逢清明,她会带全家来烧香祭奠。如今,儿子的坟边又多了一个坟,那是钟招子自己的坟。

  钟招子离开人世那年是1960年,她带着深深的遗憾撒手人寰,留下一句话:“把我埋在儿子的身边。”

  (甲)在长征的出发地,随便抓起一把泥,指缝里都会流出红军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故事和于都人民为中国革命献子献孙的惊世传奇

  走进这块红土,走进这些故事,一种不朽的精神跨越时空指引着后人去追寻伟大远征出发的步伐,去感悟源自初心的澎湃·.....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方向。

  (乙)苦难、曲折、死亡。无论是周华良还是谢志坚,无论是华屋村十七子弟还是窖前村八兄弟,他们的磨难与牺牲,无不与历史上的那次伟大长征息息相关,无不与长征路上的那次湘江血战有关。

  长征本质上就是一条信仰之路,正是不灭的信仰之光,成为他们乃至8.6万多名红军英勇向前的不竭动力。

  坚定信念,一往无前,无所畏惧·.....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为中国革命迎来转机,为革命胜利带来曙光。

  跨越时空,我们看到这种向死而生的精神从未湮灭!

[ 编辑: 徐航 ]
我有话说
为您推荐